COP28召开在即,听我说说“全球气候治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吴博晋
国际组织学院2021级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2022年秋赴伦敦大学学院(UCL)攻读公共政策硕士学位,2023年7月前往德国波恩,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处下属“全球盘点”项目组实习。
曾获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亚军。
从大不列颠到德意志
2022年9月,吴博晋出发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他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各大政府间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关注的重要话题。在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他选择了“气候变化”这一领域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自上世纪末,人类社会开始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截至目前,国际社会负责协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主要机制是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Bonn),主要负责协助开展《公约》下的各项活动。
怀着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议题的好奇与热情,2023年2月,吴博晋向《公约》秘书处的实习岗位投递了自己的简历。经过一个多月的简历初筛、面试等流程,他收到了来自秘书处政府间支持与集体进步司(Inter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Collective Progress Division)下属“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项目组的实习邀约。7月,他从英国乘飞机来到德国波恩,在莱茵河畔开始了在国际组织的实习之旅。
在波恩的联合国大楼
《公约》和“全球盘点”
《公约》于1992年经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旨在通过国际合作将全球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该水平上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不会发生。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中的历史责任不同,《公约》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等作为国家间合作的基本原则。
自1994年以来,《公约》定期召开缔约方会议(COP),并分别于1997年和2015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这两份文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先后成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主要工具。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于2020年结束后,《巴黎协定》就成为了目前除《公约》外国际上最主要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
《巴黎协定》鼓励各国在气候适应、减缓、资金、技术转移、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国家自主贡献”实现最终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长期目标,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付出努力”。为了确保这一过程能够顺利、充分进行,《巴黎协定》第十四条规定,各国应该每五年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一次充分盘点,即“全球盘点”,以确保当前的国际合作能够实现《巴黎协定》的最终目标。
首次“全球盘点”开始于2021年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将在今年11月召开的第28届大会(COP28)结束。该过程按照时间顺序总共包括三个阶段,即信息收集与准备(Information Collection and Preparation),技术评估(Technical Assessment)和结果审议(Consideration of Outputs)。吴博晋在第二阶段中期加入了“全球盘点”项目,该团队共包括4名专业职员和5名来自各个国家的实习生。吴博晋的工作主要包括总结“全球盘点”第二阶段中的各类会议并协助团队产出报告,协调项目团队与秘书处其它部门间的关系以及COP28前的部长级会议,为“全球盘点”第三阶段的高级别政治类会议做准备。
在办公室俯瞰莱茵河(左)
波恩市郊的古迹——龙堡(右)
德国生活
与繁华热闹的伦敦不同,在波恩的生活可以用安静、简单来形容。波恩被莱茵河一分为二,市中心面积不大,徒步不到半个小时就能穿越其中的每一条街道。城市中只有几条地铁线路,市民出行更多依赖自行车或者每15-20分钟一班的公交车。每辆公交车都会经过市中心的火车站门前,并在此稍作停留。
波恩市景
虽然是《公约》秘书处的所在地,但整座城市除火车站和联合国园区等公共场所外,很难再见到英语标识。初到波恩的吴博晋常常只能通过翻译软件才能在所住的街区生活、购物和出行。德国人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会德语的他往往要通过最简单的英文单词或手势与当地人沟通。当地年轻人接受了更多英语教育,与他们沟通会更加容易。
德国的大多数商店和超市在周日都会关门歇业,因此每到周六,德国人往往会去提前采购一些食物以备第二天所需。刚到德国时,吴博晋有些不习惯,有时甚至还会抱怨生活的不便。慢慢地,他逐渐适应并融入到这座城市生活的慢节奏中。
国际组织实习感悟
三个月的国际组织实习之旅虽然短暂,但这段经历却给他带来了很多收获和感悟。相比于之前只能从外部观察和研究国际组织,他在真正参与工作后,对国际组织有了更深刻直观的认识和了解。首先,在国际组织工作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工作人员,仅仅是他所在的项目团队就有来自马拉维、埃及、印度、英国等国家的同事。多元的文化使大家在工作中更加包容和开放。
办公室旁边是每年六月召开气候变化会议的
“世界会议中心”(World Conference Center)
其次,对于《公约》秘书处和绝大多数国际组织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国家委托或代理权力,它们的日常行动往往受到一定的掣肘。以“全球盘点”行动为例,其目的本是通过核查发现目前各国在实现《巴黎协定》最终目标的过程中有何不足,进而敦促其在这些方面加强行动。但现实却是,由于秘书处没有足够权力要求各国采取行动,所以即使发现了行动上的不足,秘书处也只能提出相应的建议,最终是否执行还要看各国的意愿。从历史上看,国家对气候治理意愿的不足——例如美国从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短暂退出《巴黎协定》,以及发达国家普遍对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履行的不充分——往往使这些国际条约的目标无法得到充分实现。
“全球盘点”流程图,来源:UNFCCC官网
最后,在实习过程中,吴博晋还发现,目前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籍职员占比仍然不足,导致我国的很多立场和观点无法得到详尽阐述和充分理解。尽管近年来我国对前往国际组织实习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前往各国际组织实习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但从正式职员数量来看,我国在联合国系统内就职的职员比例仍远低于所缴纳的会费及人口比例。人员上的不足往往会带来沟通的不充分。实习期间,吴博晋经常与同事们分享自己眼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他看来,如果能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一过程当中,更多的疑惑就能够被解答,更多的矛盾也能够被化解。
吴博晋认为,一方面,在国际组织实习,需要拥有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出色的跨文化交往能力,以及高效务实的工作能力。这对青年学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另一方面,站在国际组织的舞台上,青年人能够发挥更大的能量,为全球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留下个人的印记,这无疑又是令人兴奋的。三个月的时光虽然短暂,却很精彩。他希望更多朋友能够加入到这一旅程之中,由此向,及远方,一起向世界展示自我,展示中国,让更多中国声音响彻世界舞台!
END
文稿:吴博晋
编辑:王贤思、王弘书
审核:李辉、李爱国